喇嘛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喇嘛教。在科尔沁地区传播喇嘛教的人是内齐脱因阿毕达。后金天聪八年(1634),内齐脱因应皇太极之邀,带领察罕佃齐呼图克图为首的众弟子前往盛京拜见皇太极,归附后金。皇太极请他到科尔沁部传教。清崇德元年(1636),内齐脱因首先到达图什业图旗,科尔沁图什业图亲王巴达礼、扎萨克图郡王布达齐等人在内齐脱因的教化下阪依佛门,通令禁止李额教。内齐脱因转到科尔沁卓里克图亲王乌克善处。不久,科尔沁王公集于内齐脱因居住地白音胡硕,建立黄教寺院遐福寺,俗称白音胡硕庙或黑帝庙。白音胡硕是蒙古语,意为富有的山嘴;黑帝也是蒙古语,意为大庙。内齐脱因很快得到了科尔沁封建主们的支持,他向属民们宣布:“为了抵制李额,弘扬佛教,凡是能背诵‘秘密经集’的赏马一匹;能背诵‘阎罗德迎咒’的,赏牛一头”。先学会的人果然得到马和牛,更多的人也都仿照学起来,喇嘛教于是得到了更为深人的广泛传播。
清崇德四年(1639),皇太极第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下嫁达尔罕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多罗郡王奇塔特。公主随身带来的活佛喇嘛到达尔罕旗后,竭力推行喇嘛教,于清顺治三年(1646),建成达尔罕旗第一所庙宇阿佑喜庙。顺治帝又拨款资助达尔罕王修建莫力庙。
清朝统治者在蒙古地区大量修建寺庙,并给予喇嘛优厚的待遇。穷苦的蒙古人民为祈求冥福,把子弟送进庙里当喇嘛,有的地方仅留长子在家接香火主持家务外,其余孩子全部出家当喇嘛。清康熙、乾隆、道光时期是喇嘛教全盛时期。在这时,蒙古族成年男子的30%至40%均出家当了喇嘛。
哲里木盟(现通辽市)着名的喇嘛庙有9所,已统计到的庙宇共有142所。
兴源寺,位于库伦旗中街以北,是锡勒图库伦主庙。始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竣工于顺治七年(1650),顺治皇帝赐扁额“兴源寺”。康熙四十九年(1710)在其左右增建厢殿各一座。康熙五十八年(1719),进行一次大规模扩建。在原正殿的前面,沿着中轴线修建面阔九间,进深九间,通称“九九八十一间”的正殿、天王殿和山门殿,两侧又对称地修建配殿和钟鼓楼。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进行较大规模的改建和增建,主要是重建正殿。在建筑结构上采取汉藏结合式,为二层建筑。并在兴源寺和相邻的象教寺四周筑起高大的围墙。兴源寺没有转世的呼图克图或呼毕勒罕。锡勒图库伦旗的掌印扎萨克达喇嘛住此庙。缺出一向由清朝理藩院补放。1931年3月9日,国民党南京政府颁布《锡勒图库伦旗政教分治办法》之后,掌印扎萨克达喇嘛一缺为二缺,即行政和宗教各一缺。行政方面称扎萨克达喇嘛,宗教方面称兴源寺锡勒图喇嘛。
象教寺,位于库伦旗库伦镇兴源寺东侧,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主要有山门寺、正殿、无量寿佛庙。象教寺是锡勒图库伦旗行使政教权力的中心。为适应扎萨克达喇嘛居住和印务处办公的需要,在建筑格调、布局上和其它寺庙迥然不同。在整座院内,佛殿只占1/4的面积,其余3/4的面积均为扎萨克达喇嘛和印务处占据。土地改革中,本寺内的佛像、经书被毁掉。“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到严重破坏。
福缘寺,位在库伦旗库伦镇。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建成后乾隆皇帝赐名“福缘寺”。本寺一连四重殿宇,由山门寺、诵经殿、佛殿和老爷庙组成。锡勒图库伦旗在历史上虽然以喇嘛旗着称,但是原来没有喇嘛教的喇嘛仓。民国十五年(1926)始设却伊喇嘛仓 ― 哲学学塾,并在山门殿前整修一处进行出题辩论的场所。最初聘请寿因寺迈达里呼图克图做却伊喇喇仓的主持大喇嘛。民国十八年(1929)从土默特聘请一位喇嘛做主持大喇嘛。后由修学于西藏哲蚌寺的毕力根继任主持大喇嘛,却伊喇喇仓设立初期与福缘寺没有隶属关系。民国十七年(1928)福缘寺与却伊喇喇仓合并,成立具有121名喇嘛的寺庙。却伊喇法会一年四季都举行,而且每季度分3次举行。第一次为一个月,第二次为20天,第三次为15天。却伊喇喇仓对修学的喇嘛可授予兰占巴、道兰巴等学位。
莫力庙,位于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莫力庙嘎查。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 一 1662),后经康熙、雍正、乾隆逐代扩建,规模越来越大。莫力庙的中心是一幢安放本寺历世活佛“舍利”庙(灵堂)和九九八十一间大殿。此外有集宁寺、福全寺、隆佐寺等十二座副寺,僧房500余间,还有四大喇仓毕业者自愿修行之所及东西活佛府两处。清廷发给莫力庙喇嘛度碟580枚,庙中喇嘛最多时达2000余人,庙周围40公里之内的土地、人民及一切出产,均属本庙所有。莫力庙四大喇仓即却伊喇喇仓、曼巴喇仓、洞阔尔喇仓、纠德巴喇仓。莫力庙有两位呼图克图,称前葛根和后葛根。
双福寺,位于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苏木阿古拉嘎查。清康熙十九年(1680),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布达礼从清廷接受30个度碟,建起三间小庙。康熙三十一年(1692),因原寺庙破旧不堪,在双和尔山西侧建一座四方大庙。雍正十二年(1734) ,在双和尔山山顶建一个佛塔。乾隆元年(1736) ,将双和尔山西侧的四方大庙迁至双和尔山南麓。新建庙有正殿、东西配殿和后殿。院正面有山门寺,院内有钟鼓楼和四大天王庙。乾隆二十三年 ( 1758 )扩建庙宇,翌年完成。嘉庆六年( 1801 ) ,修建却伊喇喇仓。光绪十四年( 1888 ) ,重建大殿。光绪二十四年( 1898 ) ,兴建洞阔尔喇仓。双福寺呼图克图共转五世。鼎盛时期喇嘛达 1000 余人。
广福寺,位于科尔沁左翼后旗吉尔嘎朗镇。清雍正初年,由蒙古津部来的藏医包德巴比丘在吉尔嘎朗图塔拉(当时称昭斯楞图塔拉)与两名徒弟行医。雍正八年( 1730 ) ,包德巴得到郡王罗布桑喇什的允准,在昭斯楞图塔拉的温钦岗上建成七间喇嘛庙,命名为敖特奇庙。敖特奇,是指佛教中的药王佛。清道光十九年( 1839 ) 重建敖特齐庙 120 间,称“广福寺”。道光帝御赐匾额,上书“广光玉壁三宝”六个大字,发给度碟 40 枚。广福寺鼎盛时喇嘛 700 余人。
汤格哩克庙,法名寿安寺,位于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苏木北约 4 公里处。此庙始建于清康熙二至四年( 1663 一 1665 ) ,建庙初为一座三层楼九九八十一间的大经殿。后历代达尔罕王与该庙喇嘛共同集资、添修大佛殿、转经殿等。大经殿左前边为本寺曼巴喇仓 ― 医学学垫和执事办公的地点。右边为佛殿。钟鼓楼设在大经殿至垂花门的一条甭道两侧。垂花门外,后西侧为呼图克图的居邸,东侧有库房。垂花门上高悬着嘉庆皇帝所赐满蒙汉藏四种文字的匾额。在砖砌围墙大院的东侧,有一座大跨院,是全寺喇嘛每日用餐之所。厨房内有三口大锅,每口锅一次可做一石( 500 斤)米,外加一头牛、一口猪肉的肉粥。大院外围北端有汤格哩克庙喇嘛街,共分五纵,排列整齐,常住喇嘛有 500 名。 1924 年,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尼玛应第十二代达尔罕王那木济勒色楞的邀请,自西藏人京。 1926 年转至盛京, 1927 年 6 月,抵达汤格哩克庙主持讲经。班禅大师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内蒙古,邻近各旗王公及各寺庙呼图克图、呼毕勒罕和信佛百姓不远千里竞相来拜。汤格哩克庙的呼图克图共转世三次。该庙鼎时期有喇嘛 500 余名。
慧丰寺,位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玛拉沁苏木白音温都尔嘎查,俗称玛拉沁庙。始建于清顺治五年( 1649 ) ,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女儿嫁到达尔罕旗后,以旗扎萨克名义兴建的,是哲里木盟较有名气的寺庙之一。鼎盛时期曾有喇嘛 700 余人。出过三世葛根。民国十六年( 1927 )五月十六日,九世班禅却吉尼玛到此寺诵经顶礼。闻讯朝拜的蒙古王公、葛根、呼图克图、僧俗信徒达 10 万余人。为永久纪念班禅大师此次讲经诵法的功德,经本寺和衍寿寺的执事喇嘛倡导,为九世班禅树碑立传,将详细情况记人寺内专门经文中,并在石碑上刻写班禅大师来此诵法讲经的全部过程。
大乐林寺,全称为吉祥密乘大乐林寺,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西拉木伦公园北部。始建于 1993 年,经通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满足哲里木盟广大信教群众的愿望,以莫力庙为模型而建,又说该寺前身为莫力庙,移地重建。 1997 年 9 月落成,总投资约 800 多万元,占地面积约 13500 平方米。 1997 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喇嘛教依法活动场所。
清代把科尔沁地区圈定为哲里木盟,而在哲里木盟内将科尔沁分为左翼五旗和右翼五旗。左翼五旗为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科尔沁左翼前旗(冰图)、科尔沁左翼后旗(博王)和郭尔罗斯前、后二旗,这是解放后哲里木盟的基础。右翼五旗为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业图)、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萨克图)、科尔沁右翼后旗(镇国公旗)、扎贵特旗和杜尔伯特旗,十八世纪后半叶又增加一个旗,是依克明安旗,共六个旗。解放后的兴安盟是建立在右翼三旗和扎费特旗的地域上。
兴安盟境内的喇嘛教庙宇着名的有葛根庙、遐福寺、王爷庙、乾德牟尼庙等,认聘呼图克图呼毕勒罕采取“金瓶掣签”的方法:活佛圆寂一年或几年后,由该寺的达喇嘛主持寻访活佛的转世灵童。先到青海塔尔寺向阿扎葛根或其他活佛祈祷活佛转生的方向、方位和灵童降生的年月。获法旨后,达喇嘛派人登记法旨里年岁相同的男孩作为候选灵童,同时暗中调查这些人的父母姓名、家庭人口、室内家具、牲畜和狗的毛色特征等详细情况后,察报塔尔寺。阿扎葛根将报来的灵童名单一一写在纸签上,放人金瓶之内,诵经摇瓶,首先摇出来的灵童名字,即被认定为转世活佛。塔尔寺随即信告所请寺庙。该寺庙主持达喇嘛和旗扎萨克收到塔尔寺认聘通知后,即当众公布,并行九九聘礼请小活佛坐床,成为该寺庙的主宰。
清代至解放初期,兴安盟境内大小寺庙 31 座。至 1966 年 8 月,减少到 10 座。 1995 年底,剩 4 座。
遐福寺,旧址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巴音胡硕镇。清顺治八年 ( 1651 )建本寺院后 21 米高的白色佛塔,冠顶嵌挂有佛教法器,有铜制日月模型。依此看来,遐福寺应建在佛塔之前。寺庙的正殿,为蒙汉合璧造型。墙以石头砌成,白壁红边,顶部四角有铜制锦金经柱;墙壁顶部有法轮和相对而立的神鹿像。庙前有四大天王塑像。殿堂内红漆明珠,天花板上绘有彩色龙凤图案;后部为佛堂,中央悬挂着缎制绣花的伞盖顶慢,下面供有用 120 两银铸成的释迎牟尼佛像,两侧是宗喀巴、麦得尔和依次排列的上千个大小佛像;前部为经堂,正中是铺有地毯的诵经席,两侧陈列着各种经卷、经具、器皿。寺庙背后,建有一座藏经殿,藏有 《 甘珠尔 》 等经卷。此殿后边就是白色佛塔,是内齐脱因 95 岁诞辰时建成的,此庙鼎盛时期曾有 500 多名喇嘛。遐福寺活佛是内齐脱因呼图克图,俗称博克达,意为圣人。从第一世内齐托音阿毕达至 1945 年,共有 8 世博克达。第一世内齐脱因阿毕达,明嘉靖三十五年( 1556 )生于四卫拉特土尔息特部阿尤西汗叔莫尔根塔巴那家。清顺治十年 ( 1653 )圆寂,终年 97 岁。第二世内齐脱因,清康熙十年( 1671 )出生于茂明安旗台吉瓦齐尔家,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年冬圆寂,终年 32 岁。第三世博克达,生于乌拉特中旗台吉古努嘎家。坐床于康熙四十九年( 1710 )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圆寂。第四世博克达,生于扎萨克图旗第六代郡王纳旺色布腾家。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坐床,四十八年( 1783 )圆寂。第五世博克达,生于图什业图旗台吉桑杰扎布家。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坐床,嘉庆十六年( 1811 )圆寂。第六世博克达,生于乌拉特后旗台吉道尔吉家。清嘉庆二十三年 ( 1818 )坐床,清光绪十一年( 1885 )圆寂。第七世博克达,生于镇国公旗台吉图布苏拉图家,光绪十一年( 1885 )坐床,光绪十五年 ( 1889 )圆寂。第八世博克达麦拉然斤,俗名图门那苏图。民国三十二年( 1943 )生于图什业图旗台吉玛拉哈家。 1945 年 9 月 20 日坐床。 1981 年 n 月 6 日圆寂,终年 38 岁。
葛根庙,旧址坐落在科尔沁右翼前旗哈达那拉苏木陶赖图山脚下,方位东南。前身为位于今挑南市东的莲花图庙。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赐莲花图庙额为梵通寺。嘉庆元年(1796),哲里木盟10旗王公筹集资金,在扎萨克图旗兴建葛根庙。由莲花图庙的达喇嘛罗卜僧却德尔和阿旺散布丹二人主持,并从北京城聘请图门乌力吉等能工巧匠30多人,仿西藏斯热捷布桑寺的式样,修筑3年,于嘉庆三年(1798)七月十二日建成梵通寺(朝克沁都岗)、广寿寺(拉仓都岗)、广觉寺(胡硕都岗)、宏济寺(查干都岗)4个殿堂。
同治九年(1870)〔清同治九年应该是公元1870年,可是1997年由兴安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兴安盟志》和1991年由冯学良先生主编的《科尔沁右翼前旗志》等志籍均写成“同治九年(1807) ”。公元1807年应该是清嘉庆十二年。史志一般都是根据旧纪年来编写。所以,笔者采纳了“清同治九年”的说法。特记于此,以示读者〕又建成慧通寺(纠德巴都岗)。
葛根庙以上述五殿堂为主,配有葛根宫、尼玛公、葛根陵等小殿堂,成为规模宏伟的喇嘛庙。占地总面积为 60000 平方米。葛根庙正殿堂,全仿西藏庙宇的造型,气势雄伟壮观。庙外观以石砌成,白壁红边,平顶设有大型天窗,顶部四角置铜锦金柱,以示顶天立地;墙壁顶部有铜制锦金法轮和相对而立的神鹿像,以示长寿万年。各殿堂内部均为红漆明柱,天花板绘有彩色龙凤图案,金碧辉煌,庄严肃穆。殿堂前部为经堂,两侧陈列着各种经卷、佛像、经具、器皿,中央排列着两行铺有地毯的诵经席,用于集体诵经。殿堂的前部为佛堂,中央悬挂着缎制绣花的伞盖顶慢,意为佛光普照。下面依次排列着近千尊镀金铜铸大小佛像及若干供具、器皿。殿堂内终日香烛缭绕,佛灯常明。
葛根庙自建成以来,是哲里木盟嫩科尔沁十旗的宗教中心,并成了呼伦贝尔及阿鲁科尔沁、乌拉特、四子王旗和茂明安等诸多地区信佛民众的福田。此庙鼎盛时期曾有过1200多名喇嘛。葛根庙的呼图克图,俗称葛根,共有7世。第一世俗称巴雅海葛根,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金天命八年(1623)生于图什业图旗北部白音道布艾里哈里亚图巴雅海家,从内齐脱因受乌巴师(居士)戒,称“毕力根达来”。27岁始在旗王府佛堂供佛。他善于治疗“瘩背”,治愈了达尔罕亲王和康熙皇帝的“瘩背”病,达尔罕亲王封他为“阿巴”喇嘛。从此,人们称他为葛根。不久,他被请到莲花图庙,法名却日卜扎木苏。由扎萨克图、达尔罕两旗供奉,一年内在两旗各住半年。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圆寂,终年91岁。第二世,葛根阿旺丹巴雅尔呸勒,清康熙五十三年( 1714 )出生于扎萨克图旗台吉徐特克纳家。清乾隆六年( 1741 )有章嘉若白多杰耶喜丹白卓麦(简称章嘉呼图克图若勒必道尔吉)提名,到北京将 《 智慧之鉴 》 译为蒙古文。之后又把藏文版 《 丹珠尔经 》 译成蒙古文,乾隆帝赐封他为“科尔沁诺音呼图克图”。于乾隆二十六年( 1761 )圆寂,终年 48 岁。第三世葛根,法名耶希嘎拉僧,于乾隆二十七年 ( 1762 )出生在图什业图旗协理台吉色楞纳木吉拉家。 8 岁始登葛根位。 28 岁赴西藏斯热捷布桑寺学习经典, 6 年后返回。清嘉庆二十四年( 1819 )赴北京参加嘉庆帝寿辰。并在北京圆寂,终年 58 岁。第四世葛根,法名罗卜僧图布丹吉格木德扎拉僧班桑布,于嘉庆二十五年( 1820 )出生在图什业图旗诺日布林沁亲王家。由于其父亲反对他出家为僧,迟至 25 岁才登葛根位。清咸丰七年 ( 1857 ) ,科尔沁 10 旗王公向清廷献军马 2000 匹,请求给葛根赐封“诺音呼图克图”称号,咸丰帝赐封为“巴格西喇嘛葛根”称号,并赐雕有 9 条蛟龙的“象牙虎贵”权仗 1 根。 58 岁圆寂后,将其遗体暴干后涂上一层金饰物放于陵墓内。 1966 年 8 月,被“红卫兵”毁灭。第五世葛根,法名罗卜僧海力布丹毕儒力莫,于清光绪六年 ( 1880 )出生在图什业图旗哈木艾里阿敏布和家。出身哈里亚图。光绪十四年( 1888 )登葛根位。 14 岁去世。第六世葛根,法名罗卜僧勒布希德特布丹扎拉森,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出生在扎萨克图郡王旗牟毫努图克雅马图艾里丹毕家,出身哈里亚图。光绪三十年( 1904 )登葛根位。光绪三十四年( 1908 )春,赴青海塔尔寺靴见十三世达赖活佛,秋回。中华民国元年( 1912 ) ,参与“乌泰独立事件”被封为“第一路领兵元帅”,率 500 人攻打挑南府。兵败后,随乌泰郡王逃往大库伦。民国四年( 1915 ) 10 月,回到葛根庙。民国二十七年( 1938 ) 7 月 10 日圆寂,终年 43 岁。第七世葛根,法名阿旺却吉旺其格,俗名玛拉哈,曾改名呼毕思嘎拉图。民国二十七年( 1938 )出生在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阿日本苏木台吉巴达玛旺其格家。 7 岁登葛根位。 1947 年上学读书。 1958 年被保送到内蒙古医学院学习。 1963 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伊克昭盟杭锦旗医院工作。“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 1980 年 4 月平反后,曾任杭锦旗政协常委。后调到哲里木盟蒙医研究所,主任医师。 1989 年任兴安盟蒙医医院主任医师。后不久,因车祸去世。葛根庙曾经有却拉、纠德巴、栋克尔、曼巴等四拉仓。
1966 年 8 月 28 日, 200 多名“红卫兵”冲进葛根庙,扒毁殿堂,梵烧全部经卷,运走佛像 5073 座,砸烂石佛 35 座和泥佛 500 座,石狮 2 座。把所有的喇嘛赶走,将历时 170 年的旧庙夷为平地。其后,从 1 988 一 1990 年间,国家投资 38 . 9 万元,新建一座“功德任运寺”。建筑总面积为 400 平方米,泥塑佛像 9 尊。
王爷庙,法名普惠寺,旧址坐落在乌兰浩特市普慧街东段北侧山坡上。是扎萨克图旗第三代扎萨克郡王鄂齐尔所建的家庙。建于清康熙三十年( 1691 )。康熙三十三年( 1694 ) ,郡王鄂齐尔带领从东乌珠穆沁旗请来的高僧却尔济到北京觑见康熙皇帝。由于却尔济喇嘛在京期间把许多藏文经卷译成蒙文,深受清廷的赞赏和器重,康熙帝封他为“巴格西葛根”,并赐给他所主持的王爷庙额:“好特老尼古勒苏格齐”,即普慧寺。由于这个名称不为旗民熟知,所以,人们一直习惯称之为王爷庙。此庙初建时规模很大,有两个正殿,前殿名为朝仁拉仓殿,后殿名为朝克沁殿。有 81 间庙舍, 2 个庙仓。乳白色的喇嘛住宅 300 余间。几年后,又新建一座葛根宫。寺庙四周呈长方形,平顶。建筑物周围竖立着石刻佛像经碑 21 座,总建筑面积约为 60000 平方米,占地面积 17 . 5 万平方米。王爷庙建筑风格为汉藏合璧式,正殿前 100 米处竖立着 3 丈高的 4 根红漆经杆,上悬黄布经旗。山门外两侧排列一对石雕雄狮。殿堂正门外有面阔 3 间的大廊,廊内正门两侧墙壁上绘有手持法器的四大天王画像。大廊东西两端,各置铜制法轮一座,带的铁环,可以转动。庙顶有一铜兽昂首而立,四角耸立着经轮、短戟,象征吉样如意。殿堂四壁均以石块砌成,白壁红边。顶部设有大型天窗,寓意佛法通天。四角各设铜制馏金经柱,南墙上端中间,有铜制馏金法轮模型,左右有相对而立的铜制馏金神鹿。正殿前部 54 间为经堂,后部 27 间为佛堂,均为盘龙红漆明柱,天花板上绘有龙凤图案。在经堂正门人口处,悬挂着缎制绣花的伞盖顶慢,地上铺有地毯,铺设喇嘛坐垫,坐垫前摆着小方桌,桌上放有经卷、小铜铃、木鱼,依次各排列数行,作为喇嘛集体诵经之处。佛堂靠北墙正中,供有 2 米高的释迎牟尼铜制馏金佛像;身高均为 1 . 67 米的宗喀巴佛像在其左,麦德尔佛像在其右。还有三国时期名将关羽与赤兔马和部下关平、周仓等的木雕像。墙壁上挂有各种神佛画像,其中有十八罗汉等。佛堂东西两侧,按佛位顺序排列着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铜、木、泥塑的佛像多尊。此庙鼎盛时期曾有过 500 名喇嘛。王爷庙第一世呼毕勒罕是“巴格西格根”却尔济。之后依次有纳旺丹必尼玛、毛楞、桑布、锡勒图、麦德尔等。光绪三十一年( 1905 ) ,在日俄战争中败退的沙俄哥萨克骑兵将王爷庙房屋毁坏、砸碎佛像,财物抢劫一空。中华民国元年( 1912 ) 9 月 14 日,奉天后路巡防队统领吴俊升率马步各营追击乌泰郡王和葛根呼图克图等至王爷庙,用大炮轰塌了一座殿堂、一座庙仓和几十间喇嘛住房;寺内的佛像、经卷、法器大多被炸毁。 1945 年 9 月巧日,重建的一座正殿和 49 间房屋竣工。 1966 年 8 月,“红卫兵”将全部寺庙扒倒,仅存的经卷被梵烧,佛像、法器被砸烂。 1986 年 7 月,乌兰浩特市政府拨款 2 . 5 万元,在王爷庙旧址上新建砖石结构的庙堂一座,中间为佛堂,东西两间为喇嘛居室,占地面积 300 平方米。
乾德牟尼庙,旧址在扎责特旗巴达尔胡苏木呼和格日屯王府所在地西 4 公里处。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 1786 ) ,为扎萨克玛什巴图王府家庙。寺庙坐落在乾德牟尼山半山腰,南面是绰尔河,门前及东西两侧生长着自然林,衬托着青砖庙宇,显得格外壮观。寺庙内设旗丹召、崇福寺、甘珠尔经殿、凶煞神殿、舍利殿和法轮殿。其中旎丹召为汉式建筑风格,其余五大佛殿均为藏式建筑风格。寺庙总建筑面积 1000 多平方米。 1966 年 8 月“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拆毁。 1984 年在原址上重建 80 平方米的新寺庙。
巴岱庙,旧址在扎责特旗巴岱乡古庙村,建于清乾隆二年( 1737 )。寺庙座北朝南,东西宽 30 米,南北长 36 . 67 米,围墙高 2 . 17 米。寺庙为上下二层,阁楼大殿,东西配殿,共 18 间,均为青砖建筑。周围为苍松翠柏环抱,古色古香。大殿内供有铜铸佛像 64 尊,最高者 3 米。庙内藏有 《 乾召经 》 120 卷、 《 依门经 》 63 卷。 1966 年 8 月“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毁,佛像散失,经卷被梵烧。
其它在科右地区的小型寺庙有:扎萨克图旗有阿尔山庙、挥样庙、毛好(牟毫)庙、新庙、德伯斯庙;图什业图旗有阐敖寺、双福寺、广福寺、慈福寺、延恩寺、吉佑寺、普静寺、锡庆寺、承吉寺、丰福寺;突泉县有嘎新喇嘛庙、寿盛寺;扎费特旗有英格庙、巴拉嘎庙、都尔本新庙、达格图庙、乌雅庙等寺庙。其中一部分在土地改革时被拆毁;另外大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灭。
编辑:草原旅游 http://cyly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