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朔方郡名称来源
朔方一般人们统称北方,因朔方郡处在皇宫的正北方,故称朔方郡。
如果从黄河北岸某高点向南瞭望,就可以看到黄河南岸被八大孔兑沟(季节性河流域)分割成九块广袤的平原。故河套地区有了九原之说,由此有了九原郡。古人把靠西的四块平原,叫作朔方郡(皇宫正北方),即今杭锦旗全镜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划级巴彦淖尔市的地区。把东边的五块平原叫作五原,也就有了五原郡之说。
二、朔方古城修建过程
朔方郡初建于秦代,由大将南仲修建,“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秦朔方城就在内蒙古杭锦旗沿黄河一带,具体位置不详。西汉时期,武帝正要下令出击东胡,博士主父偃上疏……“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平,忘战必危”。“天下平,天子乐,富民同时治兵,不忘战争,确保太平……”主父偃又说:“朔方地肥饶,外有河阻,当年蒙恬曾筑城北通匈奴,内省输戌漕,为广中国,灭胡之本”。武帝让公卿议。公孙弘等说不便,朱买臣十策说筑朔方之利,公孙弘辩驳不过,只好谢道:“山东鄙人,不知其便所在,同意暂罢苍海,西南夷两郡,专奉朔方”。武帝遂下令筑朔方域。
正在朔方一带带兵打仗的卫青接到京师急书:以为伐东胡令下,拆书一观,原是令筑朔方城,以屯兵备胡。要求城址选于黄河南岸,城可屯兵十万。由本年八月动工,一年内筑成。于是卫青命校尉苏建(苏武的父亲)监筑朔方城。卫青、苏建等人,由东从渠搜沿黄河南岸踏勘到西边沃野,最后城址选在西山口黄河南岸。这里水足草丰,是屯兵最佳之地。可攻可守,兵家要塞。选址方案报武帝批准后,开始修建,苏建监筑城堡已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筑将军堡。那是个小工程。朔方城要屯兵十万,工程之大可想而知。城形仿杜县城而筑,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三里,四门、四街、八坊三十二闾里,四门外加郭城。
元朔二年七月,十万军民聚集工地,八月三日破土动工。在开挖城墙墙基时,发现有夯土,经走访当地长老,方知此地原为秦一故城,后被匈奴占领,故称“什贲城”。黄河发大水,城被冲毁。城内又挖出秦将蒙恬的将印和扶苏宝剑。武帝得悉后,令在城内建扶苏祠,蒙恬庙,以示缅怀。
十万军民日夜施工,历经十一个月,于元朔三年七月,按计划提前一月筑成朔方城。总耗资一千余万。八月六日,卫青由长安城赶至朔方,参加落成典礼,并组建了朔方郡,下辖十县。韩安国代任朔方郡太守。
卫青苏建完工后,返回长安,武帝召见苏建,以筑朔方城有功,迁封为卫尉,并赐黄金二百万,钱二十万。苏建言:“筑朔方城,全赖军民劳苦,臣愿将陛下所赐金钱赏筑城军民”。武帝道:“真乃忠孝义气之士。朕另赐赏筑城军民就是了”。于是,十万筑城军民各赏钱五百帛一匹。
三、郡方郡的辖区及郡方古城具体位置
中国社会科学院1982年出版了一套共八册,《中国历史地图集》。该书由工程院院士谭其骧主编,编委都是由全国各著名大学地学系教授组成。该书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17-18页,并州、朔方刺史部对朔方郡版图及各县有准确描绘。这张图明确标注了朔方郡西汉时期管辖范围。
朔方郡北从鸡鹿塞——高阙塞——阳山——赵长城向东五原——乌前旗毛不拉孔兑沟南至今塔然高勒煤田——阿门其日格旧乡政府北——旧阿日斯楞图苏木——锡尼镇——浩绕柴达木古城——伊克乌素苏木——磴口县西乌兰布和沙漠,——西北延至高阙塞。基本上是杭锦旗解放以前的版图。
这张图上明确表明了,朔方郡所领十县的具体位置。十县位置具体如下:
朔方郡(朔方县)西山嘴黄河南岸现独贵镇原什拉召苏木附近。沿黄河向东原杭锦淖乡附近有渠搜县,再向东毛不拉孔兑附近有呼遒县。在高阙塞东南有临河县,在鸡鹿塞东有窳浑县,今磴口县西北有三封县,磴口县西有临戎县,今呼和木独镇附近有沃野县,今吉日嘎朗图镇南有广牧县,今浩绕柴达木古城为修都县。
四、有关志书对朔方古城的记载
(一)元和郡县图表(唐、李吉甫撰)
中华书局出版是唐代地理名著,为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方总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
“朔方县、本汉旧县,今县理北什贲城是也。汉末荒废,后魏更置严绿县,隋因之,贞观二年改为朔方县。什贲故城,在县理北,即汉朔方县之故城也。诗所谓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上使朱买臣难弘,发十策,弘不得一,由是卒城之,亦谓此也。自汉至今,常为关中根本。什贲之号,盖蕃语也。城西南有二盐池,大而青白。青者名曰青盐,一名戎盐,入药分也”。
此段话大概意思是说,汉代朔方县是建在什贲城旧址上,城西南有两个盐池。由苏建修筑,并把反对修建此城的人杀掉,按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朔方县在今独贵镇(旧沙日召苏木附近),此城的西南有二个盐池,我们现在知道的巴音乌素盐池,和兴格那尔庙盐池。朔方郡(县)在独贵塔拉旧沙日召境内在地理座标上得到印证。
(二)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北魏晚期郦道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传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中华为局出版的2010年版22页中有这样的记述:
“河水又东南经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为武符者也。按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又按魏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
此书接下来又说:“河水自朔方东转,经渠搜县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县,中部都尉治,王莽之沟搜亭也”。
这两段话说明了朔方郡治在黄河南岸渠搜县呼遒县上游,这也完全符合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注,同时县南有二盐池也进一步从座标上说明了朔方郡治在今独贵塔拉镇旧沙日召境内。
(三)二十五史
线装书局2007年出版的二十五史,汉书地理志464页中这样记述“朔方郡,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开。西部都尉治窳浑。莽日沟搜。属并州。户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八,口十三万六千六百二十八。县十;三封,武帝元狩三年城。朔方,金连盐泽、青盐泽皆在南。莽曰武符。修都、临河、莽曰监河。呼遒、窳浑,有道西北出鸡鹿塞。屠申泽在东。莽曰极武。渠搜,中部都尉治。莽日沟搜。沃野,武帝元狩三年城。有盐宫。临戎。武帝元朔五年城。莽曰推武”。此段话进一步表明朔方郡(县)在北,金连盐泽,青盐泽在南,进一步印证古朔方郡(县)在今独贵塔拉旧沙日召境内的说法是正确的。
(四)伊克昭盟志
《伊克昭盟志》是我市历史专家梁冰先生主编的。《伊克昭盟志》第一册320-330的两个段落是这样记述的。“朔方县管辖的地盘在伊克昭盟地区占有今杭锦旗鄂托克一带。朔方郡的治所是朔方城。故址在今杭锦旗黄河南岸的独贵特拉一带。”……“朔方县,在今杭锦旗独贵特拉一带,故址已无存。朔方县城是朔方郡的首府,人口与规模应比其他县城大”。梁冰先生是我市唯一享受国家政府财政补贴的历史专家,他先后主编《伊克昭盟志》《鄂尔多斯通史稿》等多部历史作品。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位历史专家所作出的结论。此外,在《杭锦旗志》《杭锦简史》中也有朔方古城在今独贵塔拉镇(原沙日召)的记述。
综上所述,朔方郡(县)古城在今独贵塔拉(旧沙日召)一带是无庸置疑的。人们把我旗境内的其他一些古城说成是朔方古城是没有依据的。只是需要组织、历史、考古、地学等方面专家作现场考古发掘准确定位。西安有位叫李树林的历史学者,曾到沙日召一带进行过考证。当时只发现了一座长三里,宽二里的古城。他认为这不是朔方古城,朔方古城应是长五里、宽三里。能住下10万大军的古城。所以该古城遗址需进一步作考证,才能准确确定其具体位置。
五、朔方郡历史变迁
有关资料显示,朔方郡在中国古代共存化1750年,始终没有离开过河套地区,其中在杭锦旗境内长达1240年,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朔方郡文化,就是杭锦旗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那么朔方郡为什么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呢?答案是到了唐代,改郡县制为州县制,朔方郡被随之诞生的丰州取而代之。
苏建于元朔三年,建成朔方古城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朔方古城城址多次变迁,直至最后消失在乌审旗南边的白城子(统万城)。
西汉时期,朔方郡在今天杭锦旗境内独贵镇黄河南岸旧什拉召附近。
东汉时期,朔方郡治迁至今磴口县南巴拉贡镇东(旧临戎县)。但朔方县仍在原址即独贵镇(旧沙日召)境内。
东晋十六国时期,朔方郡治又回迁至朔方县,即今独贵塔拉镇(旧沙日召)境内。
十六国成、前赵、前凉、后赵时期,朔方郡仍在原址同时称朔州。
十六国前秦时期,朔方郡仍在原址。
十六国后秦、后西秦、后凉、魏时期朔方郡仍在原址。
十六国后秦时期,朔方郡仍在原址。
宋魏时期,朔方郡治迁至今乌审旗东南陕西境内今子长县附近。
齐魏时期,朔方郡治仍在今乌审旗东南陕西境内今子长县附近。朔方郡治旧址今独贵镇(旧沙日召苏木附近)为沃野镇。
西魏时期,沃野镇迁至今巴拉贡东原朔方郡治旧址。朔方郡在今子长县附近。
北朝魏时期,朔方郡治仍在今陕西子长县附近。
沃野镇治仍在今独贵塔拉镇原朔方郡所在地。此时渠搜县仍在原址,呼遒县同时成为代名郡。
南北朝时期,沃野镇治在今独贵特拉镇原沙日召附近朔方郡治旧址。
北朝西魏时期,沃野镇在今巴拉贡镇东原朔方郡治旧址。朔方郡治仍在今陕西子长县附近。
北朝周时期,今吉日嘎朗图镇南的广牧县改为甘草城,今独贵镇原什拉召苏木附近的朔方郡治又重新回到秦朝时期的什贲城称号。而沃野镇治则迁在今五原北的旧黄河河道北岸,并降格为县级以下行政镇。后套地区今临河北,新设立永丰镇应为县以上行政镇。此时期,朔方郡治仍在陕西境内子长县附近。
隋时期,朔方郡治迁至今乌审旗南统万城(白城子)旧址,同时称岩绿县。统万城其意为一统天下、君临万都。
唐时期,将郡县制改为州县制。在今吉日嘎朗图镇黄河北岸成立丰州成为郡一级行政机构,统管河套北部地区。在今乌审旗南白城子的朔方郡治改为夏绥节度使。同时在今银川市附近的灵武县附近成立朔方节度使。
唐关内道时期,今乌审旗东白城子,称为夏州,云中等府州,原朔方郡则降为县级以下行政机构。
唐时期郡县改州县,朔方郡随之消失。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王朝调9个郡的兵力平息,其中朔方郡节度使郭子仪率朔方子弟兵15万人是平叛主力军。用7年零3个月时间完成了平叛任务。郭子仪尊为尚父,加太尉兼史书令,直至后来担任宰相。朔方节度使也几度更名,先后为灵州节度使,灵武节度使,灵盐节度使,一直延续元时代。
六、结论
朔方古城在哪里,杭锦旗历来众说纷纭,为了彻底澄清朔方古城城址迷团,本人翻阅大量历史古典书籍,对这个疑案进行了研究。结论是朔方古城从西汉至十六国后秦时期一直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原(沙日召)一带。这在历史上是没有争议的。所谓争议是现代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这些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值得一提的是,巴彦淖尔市,本来和朔方古城不沾边,但却在某些县市命名朔方大道。并争取把一些县改为朔方区。中国历史上朔方郡、五原郡、九原郡是齐名的,九原在包头,五原在巴市,朔方郡本来在杭旗,这个名称也自然应保留下来。我个人认为,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或独贵镇设立朔方大道,或朔方镇都很有必要,以免把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别人抢去。如包头的九原区,巴市的五原县,临河县等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名片,无价之宝。倍加珍惜保护才是我们今天应有的历史观。(转自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草原旅游 http://cyly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