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陶赖沟水由阿门其日格的察干淖尔缓缓流向著名的哈日芒乃盐湖。在它上中游的西畔有座人居环境幽雅、美丽,充满活力的小镇。这个镇的规模不算大,常住人口只有三万多。但它功能齐全,交通便利,宽敞的马路和美观整齐的中高层建筑相互衬托,加上几处繁华的市场和大小不等的商店。给人一种虽不是都市胜似都市的感觉。大中城市有的这里几乎都有,大中城市缺的这里一般不缺。这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旗府所在地——锡尼镇。
原先,这里的小地名叫古日温扎达盖,草场特别好,东有柴登滩,西有希里梁,是块很不错的牧场。但因打不出井,找不到泥,多少年来当地牧民无人居住。后来,由于鄂尔多斯东部各旗开始放垦,有不少牧民背井离乡来杭锦旗居住。旗里给外来户指的地,一般都是些开发难度较大的地方。这个地方因为当地人不住,自然就指给外来户。当时来这儿定居两户,一是准格尔旗朱勒吉嘎,一是扎萨克旗朝克图,两户都是些殷实人家,凭自己的实力,打出了井,盖起了房,算是站住了脚跟。但好景不长,到了公元一九三九年,杭锦王府看下这块风水宝地,决定从原阿尔斯楞图苏木巴亚斯呼楞图嘎查旧址迁到此地,在扎萨克朝克图家西侧盖王府,在准格尔朱勒吉嘎房后盖贝勒庙,两家外来户只好搬走。从此,这里便成杭锦旗王府所在地,也就是今锡尼镇前身。
从那时算起,锡尼镇的历史己有六十九年,但真正变成现在这样一个像样的城镇,还是后来的事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仅有五处相距2-3华里、规模不等的院落。最西面,今赛马场那儿有几座土木结构房是旗衙门,往东,今旗公安局那儿有一处砖木结构四合院叫王府,里面还有座小二楼,再往东,今旗工商银行后头有贝勒庙和部分喇嘛房,再往东,今杭一中后头又有一处四合院叫旗保安司令部,再往东,今旗人武部弹药库东圪旦有座龙王庙,龙王庙西侧有一排起脊砖房叫国民党党部,全镇常住人口不超130人,住户不超过20户。最宏伟的建筑就是贝勒召庙和王府了。这些建筑如果保存到现在,可能成为宝贵的历史文物,可惜的是早己被破坏。
最早成型的锡尼大街,当初也是一片荒滩,有庙会,那达幕会才被利用一次。赶过几次庙会,在我的记忆里老是抹不掉的有二件事,一是王府周围和贝勒庙跟前的那些老榆树,这些榆树,两块地上的加在一起有200来棵,但当时在一个地方能看到这么多大树,心里非常高兴,一直希望在自己家门口也种上几棵大树。二是在那达幕大会期间所看到的蒙古人服饰、头戴、马具等。这些东西,个别看,没有多少吸引力,但成百上千的蒙古人身着民族服装,妇女们配上贵重的头戴,好马备上好鞍,看到那情景才叫真正开了眼界。如果当时的那种人文景观延续到今天,那么我们的锡尼镇也许成为世界名镇了。现在偶尔也看到些民族服饰表演,也只是表演而己。
新中国成立后,锡尼镇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原来单纯的统治中心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解放,人民政府首先想到发展民族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一九五一年在旧衙门成立杭锦旗一完小、一九五二年成立杭锦旗人民医院。一九五三年,在贝勒召东侧新建设校舍八九栋,把学校迁至新址。八九栋房屋,师生200多名,这样规模的学校,当时在锡尼镇算是最大的单位了。一九五六年我上学,那时一完小四栋36间学生宿舍,三栋九间教室,一栋教员办公室,在教员办公室对面有座门面朝西的大灶房,烧的全是沙蒿。有辆木轮车、养头白骡子,还有一盘石碾,师生口粮大部分由学校自己加工。旗里召开群众大会,一完小校长每次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可见一完小当时在旗领导人心目中的分量。
杭锦旗人民医院当时就在现在的汉幼儿园那儿,东侧留一条马路,建起百货、副食两个门市部,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拐拐门市部,西侧挨着医院是旗委大院,再上头一点就是一粮站。医院北面起是人民银行,银行再往西是邮电局、邮电局上头是文化馆。西侧有个个人小饭馆,只摆两三张方桌。锡尼镇最早的T字街就这样形成的。西圪旦上,路北是政府、人武部,公安局,财税局,路南是气象局、法院。
一九五六年以前,旗政府所在地未改镇,所以人们有的叫政府有的叫贝勒召,一九五六年正式命为贝勒召镇,一九五七年又改为锡尼镇。从锡尼镇到盟府所在地东胜的土路于一九五六年用人工修通,一九五七年开始偶尔放一次班车,在此之前去东胜上学开会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九五八年、锡尼镇来了一辆大轿子车,人们都稀罕的不得了。旗里只有旗委、政府各有一辆小车、其他单位都没有小车。所以在街上平时很难看到一辆小汽车。一九五九年,锡尼镇发生三件大事,一是在贝勒庙东侧盖起大礼堂、结束了锡尼镇人露天看电影的历史;二是建起柴油发电厂,结束锡尼镇人点煤油灯的历史;三是杭锦旗第一中学成立,结束杭锦旗没有中等教育的历史。
进入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开头几年遇上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又有个别领导产生旗政府迁址的打算,接着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锡尼镇基本上没有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除了成立蒙古族实验小学和杭锦旗蒙古族第一中学外,也没有多大发展。因为,在那个时候锡尼镇常住人口虽然增长较快,但仍然没通长电、没有自来水、没有一里硬化道路,所以连一栋楼房也没有。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逐渐地好起来,自从一九八一年开始能看电视,一九八二年开始有了自来水,一九八五年硬化了锡尼路和百灵路,结束了锡尼镇没有黑色路面的历史,一九八八年拉通了长电,一九九零年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这几件大事的办成,为后来这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自来水、这么多的楼房不可能拔地而起、没有进行住房制度的改革、也不可能调动人们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投入。
现在锡尼镇的居住条件,在全自治区内讲,也处于上中等水平。另外,锡尼镇的接待条件,不论在质量上或者在规格上、档次上一点也不落后与其他旗;但就是在十年以前锡尼镇就没有一个带卫生间的套间和客房,所以,来一些外宾或者来一些比较挑剔的领导就无法接待。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一九九六年来了一位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和我们洽谈沿河百万亩土地开发项目,因为旗内没有一个像样的宾馆,只好住在磴口县宾馆应付了几天,最后项目没有谈成,却花费不小。这件事,当时对我们几位旗领导触动很大,也就从那时起我们比较重视接待服务和形象工程。从那一年算起,时间已过十多年,我离开工作岗位也有好几年。现在锡尼镇究竟有多少栋楼、几个大饭店、有多少条多长的油路、多少商店、只有有关部门清楚,我只是了解个大概。
锡尼镇的未来、我想肯定会越来越好。因为,它像一张白纸,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规划,又好又快地发展下去,人居环境将不低于呼包二市及东胜区。再过若干年,我相信在某一方面肯定会超过那些较发达的地区。这就是我们的家乡锡尼镇。(达木林)
编辑:草原旅游 http://cylyw.cn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作品及图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