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北元宫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民族文化
歌舞音乐是察哈尔北元宫廷文化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察哈尔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曾有人收集到500多首,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图日音道”,即“圣乐”,内容多为歌颂圣主、封庙、活佛、王宫等;其二为“优白音道”,即一般歌曲,内容多为歌唱山川、草木、河流、牧场、牲畜等自然风光景色,以及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生活习俗、爱情、思念故乡、崇敬父母长辈等等,还有部分讽刺歌曲等。察哈尔蒙古族的器乐曲,以“阿斯尔”为代表;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均有自己的“阿斯尔”。其风格大同小异,而音调、结构方面则有所区别,一般用于器乐(民乐)合奏,参加合奏的乐器通常有马头琴,高、中、低音四胡,扬琴、蒙古筝(叶他嘎)、三弦、笛子等。在察哈尔蒙古族举行盛大庆典活动、接待贵宾或举行婚礼等喜庆场合,都不能缺少演奏“阿斯尔”。
2.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是乌兰察布市独有的地方剧种。它作为乌兰察布市人民的一份极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已被国家正式确认,并被收入《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
3.察哈尔民歌
察哈尔蒙古族民歌的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察哈尔民歌是蒙古族语言流传下来。其产生、流传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三类体裁:劳动号、山歌、小调。
4.察哈尔歌舞
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有着丰富多彩的歌舞和音乐文化。蒙古、民歌具有声乐的独特风格,不论高旷嘹亮,还是低吟回落,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刀马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均表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5.草原岩画
在风光秀丽的乌兰察布草原深处,至今保留着草原先民们以其古朴的艺术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创作的艺术珍品——乌兰察布草原岩画。据史学家考证,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草原岩画,最早创作于一万年以前,最近的也有数百年的历史。
6.罕乌拉敖包祭祀圣典
1997年11月,内蒙古文化厅、博物馆扶贫工作队在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忽拉嘎查以南10公里的罕乌拉山顶,发现一处高6米、底径25米,分为底座、甬道、包顶三层,全部用黑色石片、石块垒成的规模巨大的元代敖包。敖包上部饰有许多宗教饰物和彩带,周围还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敖包100多个。
7.乌兰察布买卖字号
后大滩最早的缸坊——德盛泉、隆盛永商号、集宁三镒诚、同庆祥商号等。
编辑:草原旅游 http://cyly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