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忽热古城,著名的西汉塞外受降城,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东部新忽热苏木西北荒凉的一片草地里,当地称城圐圙,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阴山北部地区汉代长城附近的一座大型古城,将成为巴彦淖尔旅游的重要景区。
忽热又译为呼热,为蒙古语土丘、圐圙之意。上世纪30年代,古城曾是西公旗王爷衙门所在地。解放后这里为人民政府所在地,仍以忽热为名。为保护古城,在城南1公里处新建忽热苏木,称为新忽热苏木。新忽热是一个很小的苏木,只有一条主街。沿主街向西北走Y201(长青线)县道,1公里就到古城,城西1公里为摩楞河,城北1.5公里建有茫汗敖包。
新忽热古城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1平方公里,是阴山北部地区汉代长城附近的一座大型古城。专家考证,它是汉武帝在2000多年前下令修建的“受降城”。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汉武匈奴左大都尉策动军事政变之因而筑,但政变未遂,被单于发觉而杀掉,于是就留下了受降城。
官方说法为建于西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为汉代因杅将军率部所建,为军事治所,是自西汉以来在文献所载的受降城中,唯一一座真正为接受敌人投降而建的受降城。以后历代均沿用,上世纪30年代,古城还是西公旗王爷衙门所在地。建国后荒废。
古城平面为正方形,为正南北方向,东西长950米,南北宽950米,城墙裸露地面高低残缺不一,城墙为土夯而成,褐粘土夯层次清晰可辨,宽约3米最高处为8米。目前城墙各处有部分损坏。据介绍,解放初期城墙基本完整,上面宽5米左右。
古城西南、南、东城墙较为完整,南门明显可见。古城的南墙与东墙各设一宽12米的城门,西墙、北墙没有门。在东、南门外设有大型的瓮城;古城四角均有高大的角楼,四墙均有马面。通过对城内采集到的汉代陶片,唐代钱币西夏陶器残片等物分析,应当始建于西汉时期,历经北朝、唐、宋、西夏等历史阶段,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新忽热古城亦曾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姻亲之部——汪古部的重要城镇,是内地到漠北的驿道之一,古城最兴盛的时候是元代,到明代逐渐衰落,这座古城曾是阿拉坦汗仅次于板升(现在呼和浩特)城的军事、经济、贸易重地。
这座土城地处高原,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地质结构稳定,地层坚硬,很有利于古城的保存。加之地处偏僻,经历战乱较少,古城有幸得以留存至今。
内蒙古文物局在2007年11月组织专家通过对这座古城的考察,解开了当年成吉思汗的西征路线之谜。2013年5月3日新忽热古城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开始对古城进行修复,规划以新忽热古城、汉长城、满达朝鲁岩画为主题开发古城文化旅游线路。
新忽热古城极具观光和考古价值。攀上东城墙的最高点,遥望着这座方圆一平方公里的古城。城内,金戈铁马早已淡去,只剩下一处民居,以及开挖整齐的农田;城上,规整的城墙格局早已破坏,只有沙化的夯土和稀稀落落的杂草,沿着四方形的残骸延伸。
新忽热古城遗址地址: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政府所在地牧仁嘎查北1公里处
新忽热古城遗址门票:无
新忽热古城遗址电话:
新忽热古城遗址交通:新忽热苏木主街向西北沿县道Y201(长青线)可直达古城
编辑:草原旅游 http://cylyw.cn
- loading...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作品及图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