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的寺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神秘的一部分,分布在各地的寺庙,既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信息,也反映了当地民众的一种道德观念、精神追求和生存常态。巴林右旗的寺庙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作为巴林草原文化的珍贵遗产,即与全国的宗教文化脉络相承、息息相通,又有其独到的特色。
历史上巴林右旗的寺庙很多,几乎遍布全旗各个苏木乡镇,但由于战火和人乱很多寺庙都被毁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完全统计,巴林右旗被毁坏的寺庙就多达几十处。巴林右旗现存寺庙有荟福寺(东大庙)、阐化寺(阿贵庙)、珠拉沁庙、关帝庙、格斯尔庙五座,其余寺庙均为遗址。
荟福寺位于巴林右旗大板镇(俗称东大庙),是巴林右旗现存唯一一座较大较完整的寺庙,始建于(1706年),荟福寺由旗札萨克乌尔衮和康熙帝次女固伦荣宪公主主持初建,初名“巴日苏模(虎庙)”,据传说:康熙皇帝巡幸巴林看望女儿时曾在巴尔达木哈皮山(现巴彦汉山)的松林中捕获一只斑斓猛虎,这只虎皮后来内充白草,眼嵌玻璃球,栩栩如生地供在寺中,这便是“虎庙”一说的由来,后改名荟福寺。
圆会寺建于大板镇西部,俗称西大庙。1667年由固伦淑慧公主聚资首建3间庙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增建35间,后又于殿侧建房屋12间。至宣统元年(1909年)部分庙宇毁于洪涝,翌年,旗衙门出资扩建为81间。这座寺庙应该是巴林右旗最早修建,规模也最大,喇嘛也最多的寺庙,只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拆毁。
重庆寺位于原洪格尔苏木(现称宝日勿苏镇),习称洪格尔庙。(又因该地盛产黄色的花,也称黄花庙)。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由“八支箭”台吉初建,共80余间,分为6座殿堂。主佛像“宗喀巴”经卷有蒙文、藏文“甘珠尔”经各一部。喇嘛最多时500余人。1966年拆毁。
嘉祐寺位于古日古勒台,习称古日古勒台庙。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以后多次增建,成为巴林右旗名庙之一。主佛像“三世佛”,有“甘珠尔”经1部,法器极多。清嘉庆年间请廷理藩院赐庙号“嘉祐寺”。喇嘛最多时500余人。1966年拆毁。
阐化寺(阿贵庙)位于查干诺尔镇吉尔喀朗图乌兰哈达山前图力嘎嘎查境内。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寺后有石洞,因此又称“阿贵庙”。此寺系巴林右旗名庙之一,因有活佛3名,故成为巴林右旗南部喇嘛教徒的信仰中心。殿宇近百间,主佛像“释迦牟尼”,共有八个大殿,喇嘛最多时达到700名。庙内曾供有100斤黑金活佛一尊、铜像1003尊。同时藏有泥像32尊、唐卡98张、藏文经268卷、蒙文经129卷、各种佛事活动器具2076件。1966年拆毁。2011年复建。
隆福寺位于宝日勿苏镇东北部,习称会庙。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建,殿宇45间,主佛像“三世佛”法器极多。初建时有喇嘛15人,最多时180人。此庙1966年拆毁。
嘎拉达苏台庙法名“普佑寺”,清乾隆年间建于嘎拉达斯台。由于巴林西部开垦、兵丕匪患等原因,于1913年迁到阿巴达仁台山查干宝力格。巴林王府从沙巴尔台迁到大板后,王府决定将沙巴尔台王府的前大殿和东西陪殿移给普佑寺喇嘛使用。解放后,1947年,普佑寺的喇嘛重新迁到查干宝力格庙。庙宇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毁。
苏布敦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初建于巴林右旗西部(今林西县城东8华里处),规模较大,后迁建于查干沐沦河西吴善庆(乌勒辉充嘎)院内,复迁至沙巴尔台河南,建庙宇3间。主佛像“三世佛”,法器较多。喇嘛最多时有25人。1966年拆毁。
乌牛台庙清乾隆年间初建于乌牛台山南麓,1913年毁于兵匪,迁建于巴林右旗东部乌苏依肯艾里西北。喇嘛最多时百余。50年代毁坏。
西拉新希勒庙庙址在益和诺尔苏木(现西拉沐沦苏木)哈拉金山西麓,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殿宇25间。主佛像“无量寿佛”,存蒙、藏文“甘珠尔”经各1部。喇嘛最多时80人。1966年拆毁。
新庙又称“宣教寺”请嘉庆十九年(1814年)建寺,原址在乌力吉沐沦河东部,放垦后迁建于洪格尔苏木依合贺日木图山南。殿宇百余间,主佛像“释迦牟尼”,存有藏文“甘珠尔”经1部,法器较多,喇嘛最多时225人。1966年拆毁。
东拉新希勒庙清道光年间建于益和诺尔苏木(现西拉沐沦苏木)哈拉金山东麓。殿宇34间,主佛像“释迦牟尼”、“弥勒佛”,法器极多。喇嘛最多时有150人。1966年拆毁。
珠拉沁庙位于查干沐沦镇清咸丰四年(1854年)建,1913年毁于兵匪,后重建,殿宇20余间,主佛像“三世佛”,存有藏文“甘珠尔”经1部,法器较多。喇嘛最多时300人。1966年拆毁。2011年在原址新建一座殿堂。
岗根庙清中叶建。初建于亚马图山西北(今查干沐沦苏木岗根营子),1913年毁于兵匪,后迁建于旗东北部岗根。喇嘛最多时70人。1966年拆毁。
平顶庙建于沙巴尔台苏木(现查干沐沦镇)苏吉营子。有藏式平顶大殿1座,喇嘛最多时60人。1966年拆毁。
要日吐庙亦称“王爷庙”。庙址在巴彦琥硕镇东部,清光绪九年(1883年)建。喇嘛最多时80人。50年代毁坏。
亚马图庙1941年建。因建于亚马图山前,故称“亚马图庙”。于50年代毁坏。
床金庙位于岗根苏木(现幸福之路苏木)东部。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殿宇80多间,主佛像有“释迦牟尼”、“那仁哈吉德”等,存有蒙、藏文“甘珠尔”经各1部,喇嘛最多时150人。1966年拆毁。
贝子庙位于幸福之路苏木,清康熙年间建,为巴林左翼旗贝子府家庙,后扩建殿宇70多间,主佛像“释迦牟尼”,存有“甘珠尔”经1部,法器很多。喇嘛最多时260人。1966年拆毁。
陈板庙庙址在幸福之路苏木东部,由陈板喇嘛建造。于50年代毁坏。
太本庙建在朝阳乡(现索博日嘎镇)西部,查干沐沦河北岸。有殿宇40多间,喇嘛最多时200余人。1966年拆毁。
索博日嘎庙在索博日嘎镇古庆州白塔前,初建于清朝中叶,1929年重建,殿宇9间,主佛像“三世佛”。喇嘛最多时50人。1966年拆毁。
娘娘庙建于清顺治年间,固伦淑慧公主,在大板修建龙王庙。后来,清康熙年间固伦荣宪公主在院内东侧又建三进殿宇的娘娘庙。前殿三间内供奉南海菩萨。中殿三间内供奉泰山娘娘。眼光娘娘、子孙娘娘、灵应娘娘、班疹娘娘、送子娘娘、婴育娘娘、痘疹娘娘、送奶娘娘。后殿三间供奉日老菩萨、月光菩萨。道士最多时10余人。1958年拆除。
玉皇庙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于大板。康熙皇帝曾为此庙题写“吉祥云”匾额。前殿三间供奉玉皇大帝,东厢陪殿供奉药王爷,西厢陪殿供奉关老爷,后殿三间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燃灯佛像、弥勒佛像。1958年拆除。
经堂庙清康熙年间建于大板。庙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王母娘娘神像、天齐王神像。庙院内东西两侧有钟鼓二楼。1958年拆除。
九神庙清时建于大板经堂庙东侧,只有一间殿堂,供奉九尊泥塑神像,有龙王爷、牛王爷、马王爷、虫王爷、苗王爷、五道爷、山神爷、土地爷、财神爷,1958年拆除。
关帝庙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于大板西郊,有殿堂二间,供奉关帝塑像,前两侧有站班4像,左为文官赵累、王甫;右为武将周仓、关平。1966年时毁坏,现仅存两间殿堂。
格斯尔庙清乾隆二十一年(1776年)由巴林右翼旗第八世札萨克多罗郡王巴图建。庙正南向,殿堂一间,围以院墙,位于旗北部沙巴尔台河北岸,沙巴尔台苏木政府驻地西3公里布敦花艾勒东土坡。庙内供奉格斯尔宝格都塑像。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祭祀日。草原人民为感激格斯尔大汗降妖造福于草原,届时,附近牧民们带上羊乌叉、黄油、奶豆腐等前去祭祀,以祈求大汗保佑草原兴旺、风调雨顺。1966年毁坏,1993年复建。
巴林右旗现存寺庙有荟福寺(东大庙)、阐化寺(阿贵庙)、珠拉沁庙、关帝庙、格斯尔庙五座,其余寺庙均为遗址。
寺庙文化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它的社会稳定功能,以行善为宗旨的道德式律和行为规范和其所倡导的忍耐、宽容、平等、博爱、慈悲、不杀生等。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保护人际关系稳定,调和社会矛盾,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维系世道人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也是有积极的作用。
相关资料:《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寺庙分布》
编辑:草原旅游 http://cyly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