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罕乌拉又称赛汗乌拉、罕山,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圣的山”。赛罕乌拉不但雄浑壮丽高耸秀美,而且是一座历史名山。据史籍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称乌桓山,是驰骋大漠的乌桓族世居地。隋唐时期,这里称黑山,为当时建立大辽帝国契丹族的始兴地和发祥地,当时的赛罕乌拉(时称黑山)也是契丹皇族贵戚每年都要隆重祭祀的神山。元灭金后,这里又被蒙古族尊为圣山,每年的农历5月13,都要在海拔1951米高的赛罕乌拉山顶举行隆重的祭敖包仪式,并延续至今,成为当地各族群众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04万公顷。从地理位置上介于大兴安岭西南端和华北燕山相连接的地域,是草原向森林、东亚阔叶林向大兴安岭温带针叶林双重交汇的过渡地带,同时又是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野生动物区系的交汇点。境内平均海拔1000余米,大小山峰上百座;主要河流有乌兰坝河、二林坝河、 沙艾河、白其河、北吐河、罕山河、阿尔善河、海青河、岗根河等10条,年径流量近1亿立方米,是西拉沐沦河主流查干沐沦河的源头。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赛罕乌拉野生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环境。
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辽金时期,这里曾经是飞禽满天走兽遍地的茫茫林海,山上长满了高大的油松和云杉树。传说曾经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辽圣宗耶律隆绪一次围猎就射杀了50多口黑熊。大约300多年前,清朝康熙皇帝在乌兰布统打败噶尔丹后乘兴来到赛罕乌拉拜谒祭祀,亦曾猎得一只斑斓猛虎供奉于荟福寺,由此当时赛罕乌拉野生动植物之丰富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赛罕乌拉正沟、大东沟等区域内的原始落叶松及云杉林遭到了毁灭性砍伐,后来五六十年代的“打狼运动”以及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始终存在的局部过度放牧、滥砍滥伐、滥捕滥猎现象,也都使得赛罕乌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劫掠。面对这种现状,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全面系统地保护赛罕乌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使这座圣山早日恢复昔日的风采神韵,建立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1997年4月,旗政府正式批准在原有罕山林场基础上建立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跨索博日嘎镇、岗根苏木、罕山林场,东与巴林左旗相连,西与林西县交界,南依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北与锡林郭勒盟接壤。由正沟、庆云山和乌兰坝三个核心区构成,划定保护区总面积为10.04万公顷。管理机构设在国有罕山林场;1998年2月,自治区政府下发《关于同意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升级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文件,赛罕乌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9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执行局批准,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至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1年12月,旗政府将保护区面积扩大到150.6万亩;相继成立了由旗政府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的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并在原罕山林场机构编制基础上增加6个编制,后来又升级为准处级单位;经旗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了《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将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设并开放了布展1200平方米、陈列标本2600余种近万件的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对保护区内的王坟沟核心区5个嘎查14万亩草场上的1万多头只牛羊进行了成功迁场。
近年来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赛罕乌拉这个历史文化名山也已开始重新找回往昔的神韵。据科考证实,目前保护区内有森林、灌丛、半灌丛、草原、草甸和人工植被6个植被类型共36个群系。有野生高等真菌52种,地衣62种,苔藓植物176种,维管植物700余种,昆虫574种,鸟类152种,野生哺乳动物37种。在种类繁多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黑鹳和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哺乳动物马鹿、斑羚和猞猁,其中野生斑羚种群数量在全国独一无二,野生马鹿种群也已达500多只。
赛罕乌拉风景秀丽多姿,这里春有山花、夏有鸟鸣、秋天万山红遍、冬天银装素裹,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场所。主要景观有:
圣山景区
该景区位于保护区东南部,景区范围为赛罕乌拉主峰整个山脉,主要景点有圣山林海、石林谷、神树台、旗杆峰、岭上峰、亚高山草甸。
亚高山草甸位于赛罕乌拉山顶峰,海拨1951米。地势平坦,面积约3000亩,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十分重要的寒生草甸植被类型。
庆云山景区
景区位于保护区西北庆云山(俗称王坟沟)。在海拔1200至1300米之间的沟谷和坡地上,生长有山丁子、家榆、蒙古栎、白桦、黑桦、山楂等 疏林,林下及开阔地为羊草草原。
保护区内赛罕乌拉庆云山景区的景致与赛罕乌拉其他景区截然不同,开满野花的亚高山草甸如一张巨大的绿毯从山腰铺至脚下,在这幅铺天盖地的巨毯上,高大婆娑的山钉子树或三五棵一群、或几十棵一片无拘无束地生长着,使人顿时感悟到“原生态”的真正含义,乍一望过去,真好像是疏林掩映处有欧式别墅在隐现。被内蒙古教育学院刘书润教授称为‘欧洲庄园式疏林景观’。

景区位于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西北部边缘。景区山体俊秀,颇有灵气。山谷流水潺潺、柳灌丛沼泽湿地充斥两岸,山上森林密布,怪石嶙峋,极尽想象能够幻出许多景观,如黑熊晾掌、鳄鱼石、金龟望月、情侣峰、群驼峰、灵芝崖等十八个自然景观,形态逼真,惟妙惟肖。这个山谷里的每个山峰、每处巨石,都好像是自然造化的有意而为,只要游人有足够的想像力,就一定能为这些奇峰怪石找到本来属于它们的名字。
释迦佛舍利塔(辽白塔)
位于保护区西南部查干沐沦河北岸的辽庆州古城西北隅,为至今保存完好的八角七级空心楼阁式的千年古塔。

位于自然保护区西北部瓦仁辉特乌拉南麓的缓坡上。史籍中多有记载,称瓦仁漫勒或洼林漫额。辽圣宗殡后葬于此地,此山名曰庆云山,陵地以山命名称庆陵。 庆陵由东陵、中陵和西陵三组陵墓群构成,葬有辽圣宗、兴宗和道宗。庆陵历经三朝共90余年建成。陵墓地下有墓室地上有享殿,气势宏伟工程浩大,为辽代极盛时期所筑造,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皇陵之一。
辽怀陵及怀州城遗址
位于保护区南部,赛罕乌拉南麓床金沟,为辽太宗耶律德光和辽穆宗耶律陵寝之地。
金长城遗址
保护区内的古长城为金代修筑。俗称金长城,又称金代边堡。长城由巴林左旗乌兰白其牧场进入自然保护区境内,由东边墙梁坝、努胡吐白其(牛头白其)谷地,向西北越乌兰达坝南麓跨灰通河,转向西越石匠山南麓跨白其河,再转向西南跨海日其格河,越海日其格山、浩饶敖拉山北侧,进入林西县东边墙、西耳子一带。金长城于自然保护区境内长50余公里。
古岩画
位于赛罕乌拉南麓猴头山西侧岩壁上,共画有11个大小不等的猴头像,有的清晰,有的依稀可辨。有的画着两只耳朵,有的没有画耳朵,但嘴唇牙齿勾勒得十分清楚;有的嘴部和鼻子连在一起。所有的猴头都是正面像,具有极其抽象的概括和想象力。
庆云山下的庆云山庄是景区的客服中心,这个庆云山庄由赤峰假日旅行社经营,目前有二十几个蒙古包,住宿条件很现代化,也很环保。晚餐自然是野味十足,而且还有原生态的蒙古族长调欣赏,一切都很令人意外。
圣山景区、庆云山景区、荣山景区三个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水、电、路和信号塔都已基本开通。三个景区各建有特色山门一处,共有大小蒙古包40余个,附属餐饮接待中心各一处,野外露营地各一块。在圣山景区下的保护区管理总站还建有赛罕乌拉旅游接待中心一座,可同时容纳150人的住宿和餐饮。
巴林右旗努力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游资源,立足生态保护开展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已经具备,走以生态旅游开发反哺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新思路。2007年,巴林右旗政府责成保护区管理局完成了《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课题,聘请专家修改完善了保护区生态旅游总规、详规及项目建议书。修通了阿山河至管理局场部的4公里旅游公路。
保护区在巴林右旗大板镇建有2400平方米的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博物馆采用先进的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结合模拟生境全面系统的介绍赛罕乌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现已成为生态保护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
赛罕乌拉———塞外草原的香格里拉,随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显现。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门票:无,荣升景区收费60元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通:巴林右旗县道X218索博日嘎镇东14公里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导航:点击右侧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交通路线图可直接百度地图导航来保护区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地址: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路28-5号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电话:0476-6290928,6290926
赛罕乌拉旅游服务咨询中心: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路28-5号
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路28-5号
赛罕乌拉度假村电话:0476-6175132
庆云山游客接待中心电话:0476-6175126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报道:《赤峰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第四季冰川地质奇观》
编辑:草原旅游 http://cyly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