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鹿塞为古要塞名,是汉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位于巴彦淖尔市西部、磴口县北部与乌拉特后旗交界处,阴山支脉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峡谷南口,是古代贯通阴山南北的交通要冲。
鸡鹿塞与高阙塞均为秦汉时期的军事要塞,位于河套平原西北部、阴山南麓。鸡鹿塞位于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峡谷南口,高阙塞位于阴山南麓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石兰计山口前。鸡鹿塞位于西南,高阙塞位于东北,相距20公里。二个要塞互相拱卫,与雄伟的阴山一同构成了河套平原北部的护卫屏障,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阻隔开。
鸡鹿塞石城遗址呈正方形,全用石块修砌。边长68.5米,下基宽4.5米,现在上基宽2.5米,残墙高约7—8米,占地4692.25米,由天然的花岗岩、砂、石块夹砌而成,城四角各有加固工事,城门向南,是我国最早的瓮城之一,易守难攻。在鸡鹿塞的左边有9座大体完好的烽火台。
全城仅一门,位于南墙的中部,宽约3米,门外有瓮城,瓮城墙南北长重4米,东西长20.5米,东墙北端留可供出入的入口,宽约2.5米。城内紧贴南垣东部,有石砌斜坡登道,可从地面通到城垣顶部。城外西北侧筑有一道石墙,环卫该城。
鸡鹿塞建于汉武帝元狩三年,是当时著名的军事要塞,西汉时期中原和匈奴经济政治往来的重要关卡,也是我国古代最早建有瓮城的城堡之一。古城周围十公里范围内有汉代烽燧遗址十几处,作为防线和报警之用。
这些石城、烽燧在鸡鹿塞外围,形成拱卫鸡鹿塞之势,共同组成了汉王朝西北边陲的军事要冲,用来保卫富裕的朔方郡——后河套地区。汉代朔方郡临戎、三封、窳浑三县的设立与繁荣,与鸡鹿塞一带强大的军事防线作为后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古代贯通阴山南北的咽喉要地的鸡鹿塞,曾发生过许多重要事件。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宣帝派遣部队护送其出鸡鹿塞北归,并调拨边塞谷米三万四千斛作为单于及其部众的食需,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篇章。由此出现了“朔方无复兵之踪六十余年”,“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将军塞外游,杏花满枝头”的边疆繁荣和平景象。
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北征出击匈奴,即由鸡鹿塞直达居延。汉将窦宪、耿秉曾经鸡鹿塞进入漠北,中郎将耿谭遣兵保护,两军会合,夜袭北单于,北单于大败。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功”两个成语就分别来自霍去病和窦宪出击匈奴的故事。唐代李商隐有诗云“ 鸡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
鸡鹿塞在汉代废弃,但到了西夏时曾复使用。所以,这座要塞曾为汉、匈奴、西夏拥有过。
西汉竟宁元年,王昭君偕单于出塞,就是从鸡鹿塞经由哈隆格乃峡谷,前往漠北的。而且他们夫妻曾经避居鸡鹿塞石城达八年之久。据说王昭君在鸡鹿塞居住期间,每天晨有雄鸡高唱,晚有阵阵鹿鸣,当地人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取名为“鸡鹿塞”。
鸡鹿塞城墙目前虽有坍塌,但保持原本模样。从唯一的南门进入城内,沿着石砌磴道爬上城墙,驻足城墙之顶,四下放眼望去,北面崇山峻岭,巍峨壮观;山前空旷坦荡,平川倾斜。而石城以东,谷口开阔,了无遮拦,过往车马行人,一览无遗,极易扼守。
塞前有一条古道,据考证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丝绸之路。可见,鸡鹿塞的作用不止于军事。
鸡鹿塞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加固工程于2016年10月动工,工程严格依照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文物局批复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鸡鹿塞在高阙塞以南,沿312省道南行20公里。但鸡鹿塞因为不像高阙塞位于沟口,在公路边就能看到。鸡鹿塞是靠沟口里边一些,而且进入口现在是一个牧民居住点,地标是“乌兰呼舒嘎查”,容易错过。从村东绕到村后,拐个弯,上个坡,远远望见有一块石头上刻着“鸡鹿塞”。
编辑:草原旅游 http://cyly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