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翁牛特旗梧桐花镇东北部8公里的国公府村,元代蓟国公张英瑞家族墓就在村北1.5公里的鸡冠山(又称国公山)南坡上,197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葬有元代蓟国公张英瑞及两代先人和后人,2006年5月,张英瑞家族墓地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张应瑞家族墓地,当地称为国公坟,又称元代蒙古弘吉剌部王傅张氏家族墓地。墓地地处偏僻山野中,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为较开阔的丘陵地,西侧有两道较深的冲沟,东北面地形成深浅不一的二、三道洪沟。墓地形成北高南低,南北宽,东西窄的地貌。墓地北侧的国公山及西山头,东坡地现有原墓地围墙基础遗迹,墓地范围为东西500米,南北300米,占地15万平方米。
青冢入口墓地中现存的“张氏先茔碑”及“住童先德碑”和“蓟国夫人刚氏之墓碑”,记载了从元世祖忽必烈直至顺帝托欢贴木儿时期,张英瑞家族为元朝及蒙古弘吉剌部(其驻地在内蒙古东部)尽忠之事,许多内容可补《元史》之阙。
张应瑞,全宁路(城址在今鸟丹西门外)名门望族,“世为全宁大家”,生卒年不详,碑文只载其“寿八十二以终”。张应瑞其人在《元史》中无载,从墓地规模上看,张应瑞墓是目前东北地区所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汉臣墓地。
张应瑞生前是元世祖时鲁忠武王的陪臣,鲁王为元之世戚,应瑞自幼年起,先后侍奉鲁忠武王纳臣那演及其子世祖皇帝验马都尉斡罗臣。至大德二年公元年,弘吉刺部设立王傅府,他是第一任鲁王府的王傅。英瑞以劳绩被封中奉大夫,加赠荣禄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加赠一品。卒后追封蓟国公,他功高荫庇后世,子孙咸赐公爵,声名显赫。元顺帝元统三年公元年,上诏令为其立碑,以歌功颂德,现墓地保存完整的那座碑即是张应瑞墓碑。至张应瑞之子张住童追封其父张应瑞为蓟国公。
碑文的丹书者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大家,西域人康里巙巙。这是他传世字数最多的正楷作品。同时,张氏先茔碑的背面为阴刻蒙古文字3000多字,为碑前汉文的译文,是我国元代碑刻中蒙文字数最多的,是蒙汉文字合壁碑中的珍品。
墓地神道上的石像生,南北方向排列文官石雕两尊、武士石雕两尊、石虎两尊、石麒麟两尊、石羊四尊。石雕线条流畅,纹饰细腻,反映了元代高超的雕塑水平。张氏墓地毁于元末明初战火,仅张应瑞墓碑完整地保存下来。通过残留的部分,可以窥见其雕刻之精湛。
文臣武将人物雕刻造型严谨,端庄古朴,形态逼真。文臣温文尔雅,神态自若,面部表情与形体动作很富有性格,身着官服、手擎筋板,所雕衣饰处理得恰到好处。武将威风凛凛,气宇轩昂,腰粗体大,英勇彪悍,身披恺甲,腆腹端肩,手按宝剑,所雕甲胃、蟒服十分细腻,坚铁柔丝,质感极强。这些文臣、武将分别用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人体比例雕刻得也很相应。这些雕刻充分显示了雕匠师们鬼斧神工的才技,堪称我国北方古代石雕不朽的艺术杰作。
张应瑞墓碑,是龟跌碑,碑座古朴浑厚,长315厘米,宽145厘米,高110厘米,碑身雄伟高大,高453厘米,宽135厘米,厚37厘米。此碑的正面即碑阳顶端正中篆刻碑额,四行三十二字“大元敕赐故荣禄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张氏先莹碑”。
石碑的正文由大元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朝散大夫尚师简与中奉大夫、同修国史大臣张起岩,同奉皇帝之命而敕撰。碑额的篆书由翰林学士许师敬撰写,而碑文的书写则是由元代著名的书法大师,奎章阁承制学士康里子山,又称康里巙巙亲笔撰书。尚师简、张起岩、许师敬与康里崾崾,同为元朝的四大文人重臣,在《元史》中均有传。
石碑阴刻汉字楷书碑文,计39行,满行100字,凡1832言,分“序” 和“铭” 两部分。序在前,为散文,主要记述死者的世系和生平。铭在后,为韵文,采用《诗经》式的“四言体”,内容主要是表达对死者的颂扬和悼念。碑的背面即碑阴题额为八思巴文。
碑文转述如下:“皇元敕赐故赠荣禄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张氏先茔之碑。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朝散大夫、经筵官、臣尚师简奉敕撰。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臣张起岩同奉敕撰。奎章阁承制学士、臣巙巙奉敕书。荣禄大夫、翰林承旨、臣许师敬奉敕撰。
皇上践祚之初,尊皇太后,奉以天下之养,申命元勋大臣领徽政院,宿望旧劳,咸在其选。於是,中政史同知、昭功万户都总使府,臣住童拜荣禄大夫、徽政院使,已又推思降制,赠其三代。元统三年春正月。敕翰林侍讲学士臣起岩、奎章阁供奉学士臣师简文其碑,奎章阁承制学士臣巙巙书,翰林学士承旨臣许师敬篆其碑首。臣起岩等谨按:赠荣禄大夫、辽阳等赴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张公讳应瑞,世为全宁大家。全宁,鲁王分地,故隶籍鲁村。其祖考讳仲贤,秉性纯笃,忠厚和易,乐善而有恒,乡里咸崇敬之。常语人日:‘与其遗子孙以财,曷若教子孙以德?财或用之有尽,德可传之无穷。’时人以为名言。以曾孙——今徽政贵赠中奉大夫、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清河郡公。妣李氏,追封清河郡夫人。考讳伯祥,谨愿而有志略,为纳臣那演所知,擢真宿卫,事必咨问。时公生甫七岁,已巍然重厚,有成人风,那臣那演子养之。及长,材力精敏,识趣超异,於时务尤练达;美须髯,风仪端整,临事谨恪慎重。纳臣病凡三年,躬调护视,医药饮食,扶掖抚摩,时其衣衾之寒燠,坐立寝处其侧,寒暑昼夜无倦色,溲遗渗收,帼簟更易,洁除浣濯,人皆以为难,公不少怠也。病既愈,指公戒其子日:‘吾病时,汝虽天伦至亲,非不欲竭心力以奉我,然疾当隐处,亦有不得近者。唯此儿勤力精思,能知吾疾痛所在,三载之久,殆若一日,病获痊复,此儿力也。忠孝若此,汝毋忘之!’及斡罗臣嗣位,世祖皇帝以皇女公主,厘降为驸马都尉,思其父之遗训,遇公礼意优厚,公事之弥(,)谨。俄驸马之弟只儿瓦叛,挟驸马北去,并窃太祖皇帝所赐券。公与俱往,思有以脱驸马于难。驸马既遇害,并困辱公,楚毒百至。公日:‘吾闻主辱臣死,吾不难一死,以从主于地下。顾吾死,主怨孰白者?’伺守者懈,得逃还,讼其事于上,事下有司,罪人斯得,而主仇竞复,追索得所窃券。世皇嘉之,赐楮币五百缗。俾归,辅其嗣主。主薨,子谛瓦八刺立,尚武宗皇帝妹,是为皇姑徽文懿福贞寿大长公主,肇封鲁王,开府置僚属。王念公勋,以为请玺书,赐命亚中大夫、王府傅,寿八十二以终。初赠中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加赠一品,以受今封。夫人刚氏,由清河郡夫人加封蓟国公夫人。而公之考,由赠嘉议大夫、同知太常礼仪院事、上轻车都尉、清河郡侯,加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仍封清河郡公。妣王氏,追封清河郡夫人。公之子三人:住童、大都闾、全闾。住童谦抑廉谨,静而寡言,及临事,剖析曲当,大长公主器重之,初命嘉议大夫、怯怜口都总管。天历初,文宗皇帝正位宸极,遣使通问鲁村。时东藩诸王连辽海兵,方抗拒上命.恐不利于使者,乃潜遣使从间道归。彼知其然,即执之付上都,至则以计获免脱。今赞天开圣仁寿徽懿宣昭皇太后,公主所出也。主灼其忠义,盖以为媵臣,遂跻于朝,授集贤侍讲学士,进资善大夫、中政院使,提调中兴武功库,兼监随路都总管府同知,赐授虎符,昭功万户,都总使府管媵人千夫长,嗣拜今命。
次曰大都闾,都总管府总管。次曰全闾,未仕。男孙三人:郄闾,嘉议大夫、同知通政院事,兼群牧监卿,提调洪徽局事;次忻都,朝列大夫,缮工司卿,太皇太后位下口愠怯薛官;次孛兰奚。臣起岩等惟大易有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又闻先哲有言:‘名门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斯言也,其万世之龟鉴欤!观公之祖考,平昔立论,贱货贵德,确为世法,言虽简而施之无穷,俾万世子孙有所据依而取之不竭,盖有古君子之烈焉。其先考始为陪臣,遂见信任,叶赞忠告之效,境内受赐久矣。再传至公,自其幼时,器度凝重,已结主知,果勤劳不懈,称副所期,训言谆切,遗其嗣人,复能尽忠所事,躬冒白刃,以蹈不测之祸,大义所在,命轻鸿毛。酷毒备尝,皆所不恤。公既挺身脱虎口,赴诉于上,卒其主之仇,以雪不世之恨,其忠盖视古人可无愧焉。故其超居王傅之位,安享耋年之寿,非幸也,宜也,神鉴孔昭。时生臣住童,受知太母,晋篷朝著,公遂显膺赠典,位列台阶,勋则柱国,以开蓟封。若祖若父,咸锡公爵,并联执政,覃及诸孙,通籍禁中,联事皇朝,方来之庆,进进未艾。兹钦承明命,赐碑先垄,昭揭世德,以炬耀永世。盖其庆源所衍,皆由积善与夫忠孝勤俭至然,又非幸也,亦宜也。臣等既铺叙其世济之美,敢以公之素履,载扬于铭。其辞日:
显允张公 秉德在中 生而亢宗 唯时之逢
钜藩屏东 位望隆隆 早岁景从 灼其丹衷
子养于宫 恩贵实同 图报效忠 精思劬躬
侃侃其容 坦坦其胸 夙夜恪恭 一其初终
帝婿乘龙 顾遇益秾 豺枭内讧 悯其遘凶
力撄彼锋 思发其幪 恒网阱笼 莫遮真鸿
上诉九重 帝为哀恫 天戈一漇 歼厥渠凶
复仇奏功 烈烈高风 有儆顽瞢 寿高爵崇
神鉴昭融 庆门秀钟 嗣息睦雍 咸韶笙镛
祀裎璧琮 莅事肃恭 臣职是供 积其勋庸
禁籍以通 港恩庞洪 爰开蓟封 宠章被蒙
漏泉昭穹 震声沨沨 旁达四充 良冶良弓
绍其芳踪 兰桂成从 辽霄之雄 譬彼上农
种勤获丰 佳城郁葱 殖殖柏松 赐碑穹窿
既琢且砻 辞彻帝聪 作配景钟 载德罔穷
以劝臣工
时元统三年岁次乙亥孟春吉日建”
碑的右侧刻有“大都西南房山县独树村石经山铭石” 字样,据此可知,碑石系白石,俗称“汉白玉”,产地为今北京市西南房山县,因房山盛产汉白玉,北京故宫及明十三陵等地的建筑均采用此石。而张应瑞墓碑的龟跌座石采于当地,系大青石,质地亦十分坚硬。
康里巙巙,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蒙古族,康里部(今新疆)人,生于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59年)卒于元顺帝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乃有元一代卓越的少数民族书法家,初授承直郎,仕至翰林学士承旨,他生活在元代中后期,祖父燕真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武将,在其靡下作战,屡建战功。至其父不忽木已作文官,是一位喜欢文学书法的人了,其兄康里回回(字子渊)亦擅长书法。子山自幼入学国子监,又受家庭薰染,得父兄亲授。
张应瑞墓碑碑石系汉白玉,质地坚硬,不易镌刻。盖因“刻木较易,刻石甚难,而刻坚石尤为难,石坚而求深刻,更难之难之也。”“然不坚不深,则不可以垂久远。既坚且深,而不属一刀直下,与用笔同。古人刻工,皆必明于书法。”张氏墓碑的镌刻者已不可考,就从所刻的字迹来看,刻者是明于书法的,有可能是康里子山亲自刻写。此碑正面汉字楷书字大不过铜钱,其字转折波碟处,棱角分明,起止挑剔处,锋颖秀发,神采飞动,恍若真迹,其字书体端庄,结构谨严,技法精湛,体势平正中富有姿态,用笔清腴中富有质感,给人以平和简静,萧散自然的隽永之美,虽然在用笔上带上了人工斧凿的痕迹,但那种气清质实、苍茫浑朴的风韵犹存。
张氏墓碑碑阴额题八思巴文较大,字型工整,笔画圆键,而碑文字较小,且刻得浅,又面向北方,经过长期雨淋日炙,风剥沙蚀,字口模糊,字体漫德。然因此碑地处偏僻地区,交通不便,锤拓困难,后人锤拓次数较少,故此碑基本能保持原貌,愈显出其古质苍醇的金石之气。
编辑:草原旅游 http://cylyw.cn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作品及图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