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浩特镇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是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三级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驼城”、“塞外小北京”,当地简称巴音。由原定远营城沿革而来,有270多年的历史。是阿拉善草原旅游、内蒙古旅游中沙漠旅游主要景区。
巴彦浩特因蒙古语音译得名,意思是富饶的城。雍正八年(1730年)修建城池,定名为定远营城,并设参将衙门,调兵驻防,管辖和镇抚此地。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赐定远营城给阿拉善第二代王爷,在定远营城仿照北京故宫格式修建王府、寺庙等建筑,故有“小北京”之誉。定远营城便成为阿拉善历代旗王的旗府,通称“亲王府”,又名“王爷府”。1952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改“定远营”为“巴音浩特”。1980年,阿拉善盟成立,盟机关住巴彦浩特。
巴彦浩特镇地处阿拉善左旗的东南部,西靠腾格里沙漠,东临贺兰山,北枕营盘山,南临鹿圈山。位于贺兰山西麓的洪积扇上,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大门。
巴彦浩特镇东与宗别立镇相连,南与巴润别立镇、嘉尔嘎勒赛汉镇相连,西与查干布拉格毗邻,北与吉兰太镇和巴彦诺日公苏木接壤。总面积5433.8平方公里,全镇草场可利用面积428.65万亩,禁牧面积401万亩,镇区城市规划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发源于贺兰山的3条溪流穿镇而过,溪水清澈,晶莹如带。
1995年巴彦浩特镇划归阿拉善左旗(恢复为正科级单位),2000年原布古图苏木合并至巴彦浩特镇,2006年原木仁高勒苏木和通古勒格淖尔苏木合并至巴彦浩特镇。现辖塔尔岭、伊克尔、巴音塔拉、苏木图、前进、跃进、依和呼都格、敖包图、巴彦笋布尔、红石头、扎海乌素、柳树沟、布古图、巴彦霍德、贡呼都格、通古勒格淖尔、英格图、特莫图、希尼套海等19个嘎查,东关、前西花园、后西花园、西关、南田村等5个行政村。镇区有蒙、汉、回、满等14个民族近11万人,农牧区人口2986户8356人。
巴彦浩特镇城市规划分为新、旧两区,中间地带为生态园景观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镇区内楼群林立,绿草如茵,风格独特,蓝天、碧水交相辉映,绿地、街道整洁优雅,现代化气息日渐浓郁。现已形成“三纵四横”的交通网络,共有主干道23条,总面积60万平方米。以新世纪广场、多功能体育场、生态公园及东关村改造、巴彦浩特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巴彦浩特镇属典型的中温带干旱地区,冬寒而长、夏热而短。属风较多地区,多主西北风,风能资源较为丰富。
巴彦浩特镇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风土人情绚丽多彩。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延福寺、广宗寺、福因寺等寺庙鼓刹遍布其间,赋予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草原风情,共同构成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六世达赖喇嘛其灵塔——南寺(现为国家4A级景区)与北寺、月亮湖、天鹅湖等生态沙漠旅游景点及镇区内新世纪广场、阿拉善王府、生态公园、王陵公园、奇石博览园、赛马场等人文宗教旅游景点形成了精品旅游环线,茂密的原始森林、浩瀚的沙漠秘境、晶莹的奇石玉器吸引众多的区内外人士观光旅游。
巴彦浩特镇有特色3景:一为“贺兰积玉”,指海拔高达3656米的贺兰山主峰,终年积雪;二为“金盆卧龙”,指坐落于这一富庶之地的金碧辉煌的王爷府;三为“葡萄倒流”,指承压水的山泉喷出地面犹如葡萄串。
近几年来巴彦浩特镇推出的“农(牧)家游”以其自成一体的风景和独特地饮食文化深受游客的好评。镇区风景宜是一座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新型的塞外旅游城市。
巴彦浩特镇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着力打造腾格里沙漠旅游产业园区,先后举办“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大会、民间艺术作品大赛和“魅力巴彦浩特”大型美术摄影采风创作大赛等活动,积极开发沙漠探险自驾游、摄影美术采风游、生态观光体验、沙漠拓展训练游、蒙元民俗文化体验游和宗教朝觐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带动相关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巴彦浩特镇交通便利,与银川、乌海等地毗邻,是阿拉善盟“南连北开”的交通枢纽城镇,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距离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100公里。距银川河东机场140公里,乌海机场190公里,乌巴省级大通道、巴吉一级公里、银巴高速公里穿境而过。阿拉善左旗通勤机场为巴彦浩特的腾飞插上翅膀。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
Bayanhoto Town, Alxa Left Banner, Alxa Leagu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电话区号 0483
邮政区码 750300
车牌代码 蒙M
美丽的巴彦浩特镇欢迎您,内蒙古旅游欢迎您!
编辑:草原旅游 http://cylyw.cn